當前位置: 首頁 文章

小米SU7事故思考:智駕遠未成熟,輔助不能撒手!

智電車訊-太平洋號
獨立汽車人 熟悉研產(chǎn)銷管 專注智能電動 堅持深度原創(chuàng)
+ 關注

小米汽車又“熱搜”了,只不過這次的“熱搜”,誰都不想看到。3月29日深夜,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的一聲巨響,不僅撕碎了三個家庭的希望,也撞碎了智駕的“皇帝新衣”。當科技神話遭遇人性弱點,當輔助系統(tǒng)被誤當“自動駕駛”,不僅是生命安全在為行業(yè)狂熱買單,一個需要全社會反思的“真相”也浮出水面:智駕遠未成熟,輔助不能撒手。

事故車輛行車記錄儀顯示,系統(tǒng)提前200米檢測到障礙物并發(fā)出預警,但駕駛員接管車輛時僅剩1.8秒反應時間。在116公里/小時的高速下,普通人從察覺危險到踩下剎車的反應時間至少需要0.75秒,剩余時間連完成一次緊急轉向都捉襟見肘。更致命的是,碰撞后車門因電子鎖失效無法打開,最終三名乘客被困于火海中。

“系統(tǒng)已盡責”的托詞難掩技術漏洞。有業(yè)內(nèi)專家指出,L2級輔助駕駛本質是“人機共駕”,但部分車企宣傳時的不當話術,讓用戶模糊了其與“自動駕駛”的界限。事故車輛為小米SU7標準版,未配備高配車型的激光雷達與更高算力芯片,夜間感知能力下降40%。家屬控訴,低配車型電池安全技術同樣“減配”,導致碰撞后迅速爆燃。

“買低配車卻指望Max版的安全性能,就像用老式諾基亞卻要求5G網(wǎng)速?!本W(wǎng)友的諷刺直指行業(yè)痛點。當技術狂奔裹挾商業(yè)利益,安全底線正在被悄然突破。

事故暴露的不僅是技術缺陷,更是制度與人性弱點的共謀。涉事司機駕照被暫扣卻仍能租車,共享平臺審核漏洞成為“致命助攻”;事發(fā)路段施工警示不足,反光錐替代規(guī)范過渡帶,道路設計缺陷成為“隱形殺手”。

近年來,隨著新能源汽車快速發(fā)展,智駕已經(jīng)成為新的焦點。尤其是進入2025年以后,很多業(yè)內(nèi)大佬都以“智駕”為賣點,大力推崇高階智駕“全民共享”,一場關于“智駕平權”的較量,正愈演愈烈。

然而,這起悲劇撕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(yè)的“安全平權”謊言。部分車企為降低成本推廣智駕,將激光雷達等關鍵傳感器列為“選配”,但卻仍開放高階智駕功能;宣傳中“0接管”“自動避障”等話術,讓大多數(shù)用戶誤將L2級系統(tǒng)視為自動駕駛;電池安全、電子門鎖等關鍵設計缺乏強制規(guī)范,事故后車門鎖死、爆燃問題屢現(xiàn)。這種“安全分級”策略,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對用戶造成誤導,更殘酷的是,或許也無形中讓用戶成為技術迭代的“試驗品”。

實際上,這次事故并非孤例。特斯拉8年前首起智駕事故、華為用戶120公里時速撞泵車……歷史總在重演,但智駕事故頻發(fā)的背后,又何嘗不是全社會對于“智駕”安全的忽視。

智電車訊認為,三個年輕生命的逝去,不應僅成為一則熱搜,這樣的血淋淋教訓必須成為倒逼行業(yè)變革的動力。比如,有關部門和車企是否應該認真思考,推動安全配置“無差別化”,智駕車型標配基礎傳感器與緊急逃生裝置,禁止安全性能與車型定價掛鉤。其次,是否需要建立智駕“黑匣子”強制公開制度,明確事故責任認定標準,避免出現(xiàn)車企既當“運動員”又當“裁判”,數(shù)據(jù)黑箱難以服眾;再者,對于用戶來說,是否需要推行智駕系統(tǒng)“駕照制”,用戶需取得智駕“駕照”,才能激活相應功能。

編后語

當我們在享受科技便利時,必須清醒認識到:智駕遠未成熟,輔助不能撒手。車企需放下營銷“執(zhí)念”,監(jiān)管需填補空白,而每一位駕駛者,更應該對生命保持敬畏:因為道路沒有“重啟鍵”,生命亦無“更新版”。

智駕的未來必然光明,但科技需要謙卑,人們必須永遠握緊手中的方向盤。

聲明: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,觀點僅代表個人,不代表太平洋汽車。文中部分圖片來自于網(wǎng)絡,感謝原作者。
93
04-07
智駕大橫評

相關車系

更多>>

相關推薦

熱門文章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