車載大屏,一場沒頭的華容道|技術流

2022-09-27 20:37:20 作者:paqinhuangdao01

  【太平洋汽車網(wǎng) 行情頻道】2002年,第一輛合資國產(chǎn)的豐田車,后來一汽豐田的千秋肇始,樸樹《Colorful Days》的獻唱主角,VIOS 威馳 ,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:放棄了彼時頗為先進的VVT-i發(fā)動機,而是搭載了國內市場首個車載GPS導航系統(tǒng)。

國人對于大大大屏的偏愛,早在二十年前就有跡可循。

當年做出這個決定并不困難。雖說VVT-i缺席引得那屆汽車媒體紛紛表示遺憾,但真正手握鈔票的消費者們,顯然還是更容易為中控臺上驕傲挺立的液晶屏所折服——而不是藏在機艙蓋下,幾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英文字母。

其實別說2002年,就是今天2022年了,真能不百度準確說出VVT-i是什么、如何工作、有啥用的人,也為數(shù)不多。而GPS車載導航就大不一樣了,哪怕這輩子沒摸過車,也知道“車里還有個小電視”是件多稀罕、多尊貴的事。

就像馬孔多居民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,初代威馳讓國人見識了什么是家用車的排面。車里有沒有一塊屏、有多大的屏、屏能做什么,從此成為人們鑒別“高檔”的重要標準,直到今天也沒有變。

“地段”和“面積”

早年中控屏幕還沒有今天這么至關緊要,尺寸也沒有今天這么大到夸張的時候,汽車內飾要布置一塊6~8英寸顯示屏,主流的安置布局大體上無外乎三種,重要的參照物是中央空調出風口。

空調出風口背后是通風管路,無論是表面還是背后結構,都需要避開屏幕面板的投影區(qū)域,于是中控屏只有三種選擇:中央出風口以上、以下或是中央。當然還有內陷、凸出甚至折疊的區(qū)別,但與出風口的相對位置關系無外乎這三種。

屏幕放在出風口上方,位置更接近擋風玻璃,駕駛員視線偏移路面更少,利于行車安全也更方便觀察導航等信息。但在非觸屏時代,操作按鍵也不適合再環(huán)繞于屏幕四周,于是我們看到了寶馬iDrive開創(chuàng)的集成式控制模塊。

屏幕放在出風口下方,很明顯不利于抬升屏幕高度,對于行車安全和駕駛員疲勞有負面影響。但在非全觸屏時代,排列于屏幕四周的按鍵才是主流操作模式,進入觸屏與按鍵混用時代也離乘員更近。這可能是最為普遍的屏幕布局。

屏幕放在出風口中間算是一種折衷,但限制了屏幕面積增大的空間,豎向出風口也限制著內飾設計,相對而言案例更少一些。

其實早在那個時代,中控屏還只是一個8英寸小方塊,“爭地盤”就已經(jīng)是一個需要抉擇的問題了。這個問題到今天演繹到了極致,動輒十幾英寸的“iPad”,三屏乃至四屏方案,讓屏幕布置成了一場沒有結局的華容道。

變化最小、相對傳統(tǒng)的分布式多屏,其實就是將空調控制面板改為新的功能屏。再加上尺寸不算夸張的中控屏、液晶儀表屏,以及通??蛇x的副駕娛樂屏/駕駛席HUD,構成所謂的三屏或四屏方案,本質上是常規(guī)中控臺布局的自然發(fā)展和延續(xù)。

這種變化并未改變中控臺的基本區(qū)域關系,依然要選擇出風口與中控屏的相對位置。奧迪捷豹選擇了出風口在最上方,中控屏與功能屏更貼近,但也限制了各屏幕尺寸的增加空間,更方便操作和習慣,卻可能不是國人所追捧的。

大幅增加屏幕尺寸的手段,其實也無非三種。

一是像特斯拉那樣,尤其是Model 3/Y,將中控屏尺寸增大到極致。二是像理想ONE、智己7、寶馬i系列,以多塊尺寸相近的屏幕組成多聯(lián)屏。三是像蔚來、福特Mach-E,主要靠豎屏或近似豎屏的方式來擴大顯示面積。

當然這三種方式有時也會被混合使用,比如奔馳EQS、高合,相當于結合了豎屏與多聯(lián)屏兩種屬性。

對于單一超大尺寸橫向屏幕,當尺寸增加到一定限度,往往需要向下壓縮空調出風口面積。否則大尺寸屏幕過于靠上會遮擋視野,向下移動又可能侵占橫向腿部空間,遠離駕駛員位置又不便于觸控操作。

魏牌摩卡、smart 精靈#1還能將屏幕設計在出風口上方,而深藍SL03、極氪001、小鵬P7等則進一步壓縮了出風口體積,多采用類似特斯拉的隱藏式出風口。

橫向跨度更大,還使得屏幕右上側在行車過程中的安全觸控難度大大增加。為此深藍設計了可左右旋轉的主屏,來兼顧主副駕使用。

多聯(lián)屏限制了單塊屏幕的顯示面積,尤其是垂直高度有限;對于橫向三聯(lián)屏,如果要兼顧中央屏幕主副駕操作,則屏幕右側駕駛員很可能無法觸及。

寶馬i系列因為無副駕屏,將中控屏幕以柔性方式向駕駛員傾斜;零跑將中央屏幕做成階梯狀凸起,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。

每一種屏幕布置方式都有自己的優(yōu)點、局限和權衡,并不存在一種絕對完美的車載屏幕布置方式。

物理按鍵,有限復辟

車企們盡一切所能,或多或少做出一些妥協(xié),只為了讓車內屏幕的總面積增大、再增大一些。然而今天面對動輒十幾英寸的超大屏幕,“行車過程中究竟能用來做什么”或者說“再大那么幾英寸究竟對哪些應用有質的提升”,依然是個無解題。

手機屏幕這些年來不停增加尺寸、縮減邊框、增加屏占比,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們今天幾乎沒有任何事能讓目光離開智能手機,而這在車機上不僅僅是不存在,甚至是必須反過來。

莫須有的原因之二,如果回憶一下為何當初5英寸手機我們都嫌大,而今天動輒6.7英寸也覺得不夠用,再打開一些平日里常用的主流App,截圖看一看某個頁面上有多少面積是被無用的banner、直播框、借錢入口、紅包掛件所占據(jù)……

車內屏幕是完全不同的境地,完全無法與手機屏幕越來越大的趨勢相掛鉤。智能手機寧可為了屏幕尺寸大一圈而拋棄物理按鍵,是“要放進口袋”的體積硬指標與“屏幕盡可能大”的沖突。而車內屏幕自然是越大越好,但真的緊迫到了容不下哪怕一排物理按鍵的地步嗎?

顯然沒有。奔馳新一代S級主屏下方就布置了一排實體按鍵,如果去除當然能進一步讓屏幕面積向下拓展,但程度之小幾乎不會對顯示信息量造成可感知的影響。

更何況,智能手機就真的放棄了一切物理按鍵嗎?那些高頻、快捷的操作:鎖屏解鎖、音量大小,在全觸屏發(fā)展了十余年后依然是以物理按鍵形態(tài)存在著。即便是大屏科技感愛好者的圣殿,其實也遵循著“不走極端”的原則。

回到車載大屏,人們追求越來越大的屏幕面積,卻并沒有與之匹配的應用場景和應用需求——既無法在(占據(jù)用車主要時長的)行車時間段投入大量注意力,也不存在非依賴車載屏幕不可的生態(tài)應用。

于是更大的車載屏幕,所帶來的利好往往被導向可實現(xiàn)層級更少的菜單UI。然而尷尬的是,車機UI中層級增加、占據(jù)面積的一大原因,也正是許多高頻功能被強行整合進了UI成為虛擬按鍵。高頻次、急迫性功能,或許有必要讓物理按鍵有限度的復辟。

車載大屏在以各種方式近乎做到塞滿座艙之后,顯示面積的增大速度已經(jīng)遠遠超出了現(xiàn)實應用之所需,超大屏幕面積不能總是用“停車充電時看電影”這樣的非移動場景來搪塞。

車載屏幕真正意義上成為智能手機式的所謂移動終端,早日實現(xiàn)全自動駕駛幾乎是唯一的可能,否則單憑停車時、副駕娛樂,而始終不覆蓋駕駛席個人的出行過程,這不足以撐起一個所謂“終端”。倘若這一愿景過于遙遠,那么大概有必要思考一下,怎樣從“足夠大”轉向“更方便”了。

內容來源/autocarweekly

原文:https://chejiahao.autohome.com.cn/info/11080590

(太平洋汽車網(wǎng) 秦皇島車市01)

>>點擊查看今日優(yōu)惠<<

    免責聲明:上述文章內容由經(jīng)銷商提供,其真實性、準確性及合法性由經(jīng)銷商負責。本網(wǎng)站只提供網(wǎng)絡平臺,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本聲明最終解釋權歸太平洋網(wǎng)絡所有。
    本文導航
    相關閱讀
    點擊加載更多
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