車身穩(wěn)定系統(tǒng)(ESP)如今已經成為了最重要的安全配置之一,很多對車比較懂行的朋友們購車的時候,首先看的就是ESP、氣囊個數等安全裝備。但是ESP真的就能讓消費者高枕無憂了嗎?ESP并沒有想象中的高大上ESP是博世專門的稱謂。豐田稱之為VSC、本田稱為VSA、通用稱為ESC,各家有各家叫法。實際上其官方叫法應該是ESC,但是先入為主,我們還是叫ESP(應該說是大眾太深入民心了)。相信很多帖子都長篇大論地科普過其原理了。我們在這里就說一個比較簡單的。實際上,ESP是ABS的延伸功能,最直觀的理解就是通過有選擇性地對四個車輪自動剎車,在減慢車速的同時,把車身的姿態(tài)糾正過來,讓車輛按照駕駛員的設想來走。你可以理解成ABS就是各個車輪管好自己不打滑,ESP就是四個車輪統(tǒng)籌起來一起管。整個過程是這樣的:ESP首先通過方向盤轉角判別駕駛員意愿,再通過檢測車輪轉速差、車身的側向加速度,和自己計算的理想數值一比對,就知道車身現在是按正常軌跡走,還是發(fā)生推頭或者甩尾了,然后再通過制動不同的車輪,一方面降低車速,另一方面不同車輪的制動力會對車身產生一個力矩,把車身給“掰”回來。另外ESP通常還有一個搭檔叫做牽引力控制系統(tǒng)(TCS),如果單靠ESP制動車輪還剎不住的話,TCS就會通過諸如斷火、減少噴油等方式降低動力輸出來配合。所以我們通常在配置表上,都可以看到ESP和TCS是成雙成對出現的。從21世紀(查成交價|參配|優(yōu)惠政策)初ESP普及開始,它已經在危急關頭挽救了無數生命。根據歐盟交通部的調查顯示,ESP能夠把遭遇嚴重事故的幾率降低75,事故傷亡率降低91,可謂是救命神器!但是ESP并不是萬能的,其中多數提及的原因都是ESP只能提升駕駛員對自己的車輛的可控能力,并不能真正提升車輛的過彎極限。實際上,ESP還有著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短板!首先,ESP也是有高低檔次之分的!目前ESP有3種類型:四通道系統(tǒng):能夠對四個車輪獨立施加制動力;三通道系統(tǒng):能對兩個前輪獨立施加制動力,但是對后軸只能整體施加制動力;雙通道系統(tǒng):只能對兩個前輪獨立施加制動力。不同車型裝備的ESP當然不一樣,即便是同樣的通道數,能夠實現的最大制動力也不一樣。區(qū)別它們的最根本原因,當然還是成本。其中,只有功能最廣泛的四通道系統(tǒng),才能實現對車身姿態(tài)最完美的糾偏。關鍵是多數情況下,我們都無從得知我們自己裝備的ESP到底是哪種。所以不要以為自己的ESP一定很強大。其次,ESP并不是有了就可以,調校才是核心!ESP和汽車上其它零部件一樣,并不是裝上車,刷一串代碼就可以完事的,也是需要和制動、輪胎、懸架等部分匹配的。譬如說,由于ESP的工作原理涉及到了制動,而剎車的時候,由于車身加速度變化,這個時候受力的懸架也會對車身姿態(tài)有影響。例如說國產的福克斯(查成交價|參配|優(yōu)惠政策),懸架調軟之后,過彎時ESP一動作就會造成多余的車身彈跳,很影響操控性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不排除有些車型的匹配做的不到位甚至很隨便,這樣出來的效果不禁令人捏一把汗。另外,ESP動作的時候,要用多大的力度剎車、要剎哪個車輪多久,都是要根據不同的路面狀況、輪胎抓地等進行反復試驗的,太保守的話車身糾偏不夠,太激進的話導致車輪抱死,反而會丟失抓地力。而且要考慮和四驅系統(tǒng)、限滑差速器以及其它電子系統(tǒng)的協(xié)同工作。早前媒體有報道過,保時捷MACAN在“麋鹿測試”中碰樁,就是由于其ESP自帶的防側翻功能(Active Rollover Prevention,簡稱ARP)設置過于保守,結果在測試的穿樁過程中,為了防止側翻,限制了ESP功能發(fā)揮,導致車子在S型的走線中推頭碰樁。ESP的匹配工程量非常浩大,而且加速度、橫擺角速度、車輪轉速差等閾值都會隨著車輛底盤的參數而有所差異,甚至可以說換個不同型號的輪胎、剎車,都需要不同的標定。計入要自行加裝,搭上的時間、精力、金錢等,絕對比你直接買輛原廠裝備ESP的車型的花費要多很多,可靠性還沒有原廠的好,非常不劃算!這也是為什么很少有人加裝ESP的真正原因。ESP自身也有缺陷,甚至會幫倒忙?由于ESP本身就具有限制打滑、降低發(fā)動機輸出的功能,所以在一些急需動力、附著力變化或者需要打滑的場合,ESP是反而拖后腿的,這也是為什么多數ESP都保留了可以關閉的功能。譬如在濕滑路面上過急彎時,ESP的過度干預,有可能導致你原本正常的轉向變成推頭,造成意外,前提是你自己具有能夠控制甩尾轉向的能力;又譬如在泥濘、亂石堆、土坡等非鋪裝路面陷坑、打滑時,一旦ESP介入降低動力輸出,原本能加大油門沖出來的坑反而就無能為力了。老款漢蘭達的“爬坡門”就是一個典型案例。最根本的制約,不是ESP,而是輪胎!車輛的物理極限,真正的決定權在于車輪的抓地力。道理很簡單,全車和地面唯一有接觸的地方,就是那四條輪胎!ESP的匹配,最基本的一個參照就是輪胎在不同車速下的抓地力、側偏角的變化。甚至可以說,所有涉及底盤的機械、電子系統(tǒng)(包括ESP、包括四驅系統(tǒng))的工作,都是基于有至少一條輪胎還有抓地的情況工作的。四條輪胎一旦全打滑了,神仙也救不了你。另外,一套更好的底盤對車身極限性能的影響是十分直接的,反應迅速的轉向、支撐充足的懸掛,是能夠真真切切地提升車輛極限的。所以,在ESP之前,更多需要審視的,是你的整個底盤,尤其是輪胎,這是先決基礎。給你ESP,再給你搭一套錦湖輪胎,問你要不要?不可否認的是,對普通家用車來說,ESP是個一票否決項,說具體一點,10萬以上沒有ESP的車基本不推薦。歐洲、北美都已經通過強制標配ESP增加車輛安全性,其對行車安全帶來的正面意義可想而知。但無數慘痛的經歷都已經昭示,與各種各樣的安全科技相比,駕駛者的安全駕駛理念和心態(tài)無疑是更為重要的。真正理解行車安全的人,是不會給ESC啟動的機會的。只有將安全駕駛的心態(tài)、嫻熟的駕駛技術和豐富的經驗,與電子系統(tǒng)相結合,才是安全出行的保證!作者:何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