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調整氣門間隙的大小
調整氣門間隙大小主要有逐缸調整法和兩次調整法。逐缸調整法需先讓某缸處于壓縮上止點位置,此時該缸進、排氣門均關閉,松開搖臂上的氣門調整螺釘鎖緊螺母,用厚薄規(guī)測量并調整間隙,調好后擰緊復查,再轉動曲軸調整其余各缸;兩次調整法則根據發(fā)動機點火順序,分兩次調整不同氣缸的進、排氣門間隙。這兩種方法各有特點,能滿足不同需求。
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這兩種方法的具體操作流程。
逐缸調整法:首先要精確地找到各缸的壓縮上止點位置。轉動曲軸或利用手搖曲柄撬動飛輪,讓指定的氣缸處于壓縮上止點,比如可以通過曲軸皮帶輪的正時坑與正時標記對齊等方式來確定。當確定某一缸處于壓縮上止點時,該缸的進、排氣門都處于關閉狀態(tài),這是調整此缸氣門間隙的最佳時機。接著,使用合適的扳手和螺絲刀,松開搖臂上的氣門調整螺釘鎖緊螺母。然后,將厚薄規(guī)輕輕地插入氣門桿與搖臂之間,通過擰動調整螺釘,讓厚薄規(guī)能以合適的阻力在氣門桿與搖臂間滑動,這就意味著間隙達到了理想狀態(tài)。調好后,務必擰緊鎖緊螺母,防止調整好的間隙發(fā)生變化,之后還要再次復查,確保間隙準確無誤。按照這樣的步驟,依次轉動曲軸,逐個調整其余各缸的氣門間隙。雖然這種方法操作起來較為繁瑣,需要多次轉動曲軸,但它的優(yōu)點在于調整精度較高,尤其適用于那些磨損較為嚴重的發(fā)動機,能更精準地對每個氣缸的氣門間隙進行調整。
兩次調整法:不同點火順序的發(fā)動機,其兩次調整的具體氣缸組合不同。以常見的點火順序為1→3→4→2的四缸發(fā)動機為例,當1缸處于壓縮行程上止點時,進行第一次調整,此次調整的是1缸和3缸的排氣門、2缸的進氣門;完成第一次調整后,轉動曲軸,進行第二次調整,此時調整1缸和3缸的進氣門、2缸和4缸的排氣門。這種方法相對逐缸調整法來說,省時省力,減少了轉動曲軸的次數。不過,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,不同車型的點火順序不同,對應的兩次調整的氣門組合也不一樣,這就需要維修人員記憶不同車型的可調氣門序號,在車型較為復雜時,對維修人員的記憶是個不小的挑戰(zhàn)。
此外,在凸輪軸直接驅動式的發(fā)動機中,氣門頂桶分為自調整式和調整墊片式。自調整式的氣門頂桶會自動進行間隙調整,無需人工干預;而調整墊片式則需要人為調整。具體操作是先測量原車氣門間隙并做好記錄,然后取下調整墊片,按照相應的公式計算出新墊片的厚度。在調整時,松開鎖緊螺母和調整螺釘,插入厚薄規(guī)進行調整,調整完成后擰緊鎖緊螺母,并再次復查。
調整氣門間隙大小的逐缸調整法和兩次調整法各有千秋,在實際操作中,維修人員需要根據發(fā)動機的具體情況、磨損程度以及個人的操作習慣等因素,選擇合適的方法來進行調整,以確保發(fā)動機氣門間隙處于最佳狀態(tài),保障發(fā)動機的正常運轉 。
(圖/文/攝: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(lián)網)
>>點擊查看今日優(yōu)惠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