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汽車動態(tài) / 業(yè)界評論
從美國汽車看中國出路

出處:pcauto
責任編輯:bear

[02-7-26 9:10] 作者:;荽/經濟日報


  如今,外國汽車制造商熟悉了美國品位,直接瞄準底特律的利潤基石,推出一系列優(yōu)秀產品。美國公司放棄轎車市場已經很久了,如今又面臨失去一大塊利潤豐厚的SUV和小型貨車市場。在過去的5年里,日本、歐洲、韓國公司已經攫取了7%的卡車市場份額。底特律的統(tǒng)治地位從83.6%下降到76.3%。

  每失去一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,意味著40億美元銷售量的變動。據(jù)媒體報道,豐田公司每年營業(yè)利潤中,有88億美元來自美國。在明年夏天,日產將在密西西比州建立一個總產量為40萬輛的新工廠,生產皮卡、SUV和轎車。

  《商業(yè)周刊》指出,底特律正在喪失優(yōu)勢。如此下去,10年之內,美國的汽車工業(yè)不再由國內公司主導。40年前,通用汽車獨自占有50.7%的市場份額,如今已經滑落到28.1%。有人預測,美國將像歐洲一樣,由五六家公司均分市場,而不再是三大汽車公司。

  通用總裁瓦格納說,日本和韓國所以在美國投巨資,因為在本國,他們主導國內市場,事實上沒有外來的競爭。一旦這些制造商在美國立足后,最終會被大眾作為國內品牌而接受。

  全球化下的行業(yè)新蛻變

  多年前,全球化就開始淡化國家汽車工業(yè)概念。今天,一個純粹的美國汽車制造商的概念看來不合時宜。1998年,克萊斯勒已經與戴姆勒·奔馳重組,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說法也不恰當,在日本,1998年有5個主要的日本獨資的汽車公司,如今只有豐田和本田。正如亞歐汽車制造商向北美推進,美國公司也在尋求成長的海外市場。通用擁有SAAB,對富士重工、五十鈴、菲亞特、大宇等持股;福特擁有馬自達、沃爾沃、美洲虎、陸虎等;戴姆勒—克萊斯勒控制著三菱以及現(xiàn)代汽車的10%股權。

  《商業(yè)周刊》指出,汽車公司構造的變動只是這個產業(yè)蛻變的開始。在美國,汽車業(yè)構造的變化,引起三大新變化。

  其一,南方經濟牽引力在增強。

  在美國南部,汽車工廠的流入對于地方發(fā)展來說是幸運之事。1997年,當梅賽德斯在阿拉巴馬州開設工廠時,6.3萬人要求應聘1500個職位。今天在美國有17個外資獨資的裝配廠、發(fā)動機廠、運輸工廠,這還不包括投資180億的美國和日本的合資廠。移植工廠的一個職位創(chuàng)造四五個相關職位。乘數(shù)效應還表現(xiàn)在豐田和本田等擴張業(yè)務時,會使用更多美國成分。與此相反,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更多使用從墨西哥和其他國家進口的零部件,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在收縮。1990年,美國工廠里一個汽車裝配線上的工作,從創(chuàng)造7.8個相關工作下降到創(chuàng)造6.9個相關工作。

  當然,一個移植工廠的工作與三大公司提供的工作,報酬不等。通用、福特、克萊斯勒付給工人每小時25美元。而在本田的阿拉巴馬州的新工廠里,起步每小時14美元,兩年之內工資也只達每小時21美元。為移植工廠配套的零部件供應商提供的報酬就更少了。

  在一些工廠,工會強迫外資公司增加工資,雖然有助于拉平美國公司和外資公司在工人報酬支出上的公平,但是,相比日本車,底特律的每輛車成本仍高出不少。分析家們指出,是彈性生產,而不是低工資,給了移植工廠生產力上的優(yōu)勢。

  移植工廠會在一條裝配線上建立兩個甚至更多的車型。當生產更多的低產量車型時,一個車型銷售量變小,就迅速變形為其他車型。但是,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建設的是一個車型的大批量生產線。再說,美國汽車市場不可能增長足夠快,吸收所有新的生產能力。一個新的移植工廠的開業(yè)之時,就是另一個無效率的工廠關門之日。福特計劃至少關閉美國和加拿大的5個工廠,克萊斯勒已經削減北美工廠的15%產能,甚至近來有復活跡象的通用也將不得不關閉未充分使用的工廠。 

  當然,美國公司已在提高生產力方面邁出了重大步伐。1979年,通用裝配一輛車大約平均需要41個小時,2001年,縮短為26.1小時。通用的一個生產雪弗蘭的工廠,去年被評為北美最有效率的工廠。但是總的來說,美國的汽車制造商們在效率上仍然落后豐田、本田、日產。底特律必須在柔性化方面加大競爭力。

[上一頁] [1][2][3] [下一頁]



相關文章:

汽車搜索
欄目焦點